東吳文化遺產 第2輯 作者: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
東吳文化遺產 第2輯 出版社:上海三聯書店
東吳文化遺產 第2輯 內容簡介
香蕉小视频app《東吳文化遺產(第2輯)》由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出版。《東吳文化遺產》第一輯有宏觀的議論,也有關于手工藝的田野調查報告,還有昆曲、評彈方面的歷史研究成果和人物訪談,體裁則沒有限制,并配了部分圖片。這樣雖然顯得有點雜,但內容比較豐富,研究不同文化門類的專家和各行各業的讀者或者會更有興趣。事實上也是如此。從對第一輯有較大興趣的讀者反映來看,內容豐富、體裁多樣是可取的。所以,編者在編第二輯時,保留了原有的各個欄目,其中的部分論文是2007年11月在蘇州召開的第一屆“東吳論壇”上的發言稿,“東吳論壇”征集的論文也將優先在《東吳文化遺產(第2輯)》上發表。在配圖上,編者在第二輯同樣遵照作者的意圖予以保留,以便使讀者對文章的內容有直觀的了解。
東吳文化遺產 第2輯 目錄
前言
【會議綜述】
交流與對話:大文化視野下的多學科交融與匯通——首屆“非物質文化遺產·東吳論壇”評述
【非物質文化論壇】
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與現代設計藝術——趙克理《順天造物》序
關于手工藝非物質文化空間的思考
文化生態區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——以中國紅水河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例
香蕉小视频app民間傳說保護之理論思考
日本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(人間國寶)制度——以傳統工藝保護為中心
香蕉小视频app什么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?——一種借助于道家認識論的觀照
香蕉小视频app文化生態保護區可行嗎?
城市建設與文化生態保護的思考——以泉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例
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生態與衍生態
試談蘇州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思路
從外國人眼中尋找失落的家園——談文化遺產研究中的國外資料
【民俗鉤沉】
“觀樂”與“掛劍”——春秋吳季札的藝術觀與道德操守
香蕉小视频app無錫刺繡的傳承及精微繡的藝術特點
香蕉小视频app參天化育的歷史物語——20世紀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現代啟示
香蕉小视频app敦煌道教寫經及文字書法問題
【江南文化】
香蕉小视频app蘇州古典園林的有形遺產與無形遺產的價值
香蕉小视频app昔日亦輝煌——“蘇式”文化與“蘇式”藝術
香蕉小视频app蘇繡歷史研究中的一個誤點——從《乾隆吳縣志》的記載說起
香蕉小视频app松下橫琴待鶴歸——古琴與蘇州園林
蘇式糕點藝術設計與蘇州民俗文化
【評彈研究】
晚清以來蘇州書場內聽客的“感官體驗”
把評彈介紹給大學生——在蘇州大學開設評彈鑒賞課重要一步——我的流派唱腔創新
【昆曲研究】
香蕉小视频app關于“中國昆曲學”的思考
盛開在閨閣中的“牡丹”——明末清初江南閨閣女性《牡丹亭》閱讀接受簡論
傳承:保護與發展昆劇藝術的重中之重————2008年夏蘇州市昆劇藝術傳承匯報演出
對劇詩的一種超越——從上昆三十周年團慶劇目《血手記》說起
香蕉小视频app近百年昆曲在大學傳播的范式初探
【手工藝遺產】
彩衣堂建筑彩畫記錄方法研究
香蕉小视频app唐代的特種工藝鏡
夾纈技藝的歷史與現狀
【田野手記】
香蕉小视频app戶牖春幡——朱仙鎮門神散記
香蕉小视频app解析羌族建筑的文化內涵
蘇州水鄉婦女服飾與屯堡婦女服飾
【書評】
古今融通、中西交匯的服飾畫卷——《文明的輪回——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》評介
史的脈絡 理的探索——《文明的輪回——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》讀后
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服飾演進
【人物訪談】
彈詞名家金麗生訪談錄
東吳文化遺產 第2輯 精彩文摘
香蕉小视频app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現代設計藝術可以看作是傳統的造物藝術之延續。
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,東西南北,四季分明,物產豐富。在人類社會的初期,我們的祖先為了自身的生存,在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時候,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。在這樣的經驗和智慧中,包含著豐富的關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,尤其是在對自然事物的物理的認識方面,有著獨到和深入的見解,為后來的造物藝術之發展,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。而后,不同時期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,適應著不同時期的物質和環境的條件,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能夠滿足自己社會生活需要的物品。其中的經典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,通過各種途徑(傳世的、出土的)流傳下來,與各個時代的歷史文獻互為補充,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人的造物文化的歷史,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香蕉小视频app造物藝術的歷史及其遺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。中國人的造物活動由來已久,大致可以追溯到一百多萬年以前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而進行著極為簡單的生產活動。在這樣的簡單生產活動的過程中,因認識和環境條件的限制,當人的自身力量所不能及時,在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行為的啟示下,人們憑著直覺直接選取自然界原有的物品進行著有目的的利用,維持著極為簡單的生產和生活。在如此簡單卻又漫長的生產生活進程中,人們發現自然界可資利用的物品是很多的,于是他們也就這樣做了。長期以來,人們通過這樣的利用累積起經驗,又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選擇,并在這長期而又曲折的過程中發明了與之相關的工藝技術,從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基本滿足了生產生活的需求,近代以來出土的舊石器時期的大量實物就是證明。當然,早先的人們并不只是利用石器以及陶器,他們也有可能利用竹、木、籐以及皮革、獸骨等的天然物品來為生活服務,只是這些物品的材質多為有機物,能夠有效保存的時間不太長,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資料是非常有限的。
- 我的微信
- 掃一掃加好友
-
- 微信公眾號
- 掃一掃關注
-
2021年1月25日 下午10:22 1F
香蕉小视频app想要這本書的電子版看看,可以嗎